国内游戏越来越好为啥子我却越来越不敢期待 国内游戏越来越火

小编认为是一个自认“老玩家”的游戏尝试官,名字叫楚辞,很多兄弟第一时刻看到“国内游戏越来越好”这句话时都是满心欢喜的,觉得终于熬到了春季。可每当我滑动手指、刷到一则又一则宣传片,或者在某论坛看到热诚洋溢的讨论,心底却不由自主生出一种奇怪的冷静——这越来越好的光环背后,真的是大家想象中的那种“好”吗?我想用壹个普通玩家的角度,聊聊那些光鲜之外的真正、纠结、甚至隐隐的反差。 繁花似锦的表象背后,有几许是“套路”? 不可否认,国内游戏最近几年在画质、特效、场景还原上做到了让人惊掉下巴。随便点开何者大厂大作,场景磅礴,建模精细,甚至有种错觉:大家已经快要赶上欧美甚至日韩的主流水平。 但冷静回头看一眼,市面上爆火的国内游戏,几许是“换皮”,几许是“抽卡+养成”的组合拳?你会发现,即便是号称放开全球或某种创造,核心方法总绕不过那些商业的黄金法则。不断上线的活动主题、刺激氪金的限时皮肤、肝到手软的日常任务……这些套路早已被玩家看穿。 我记得去年《原神》夺得全球热榜,大家都说国内终于有自负走给全球了,可接下来的大量“跟风放开全球”项目,很多到头来变成了空中楼阁。那些让人期待的“创造”,最终还是被流畅的效益推演淹没了。 真的更好了吗?玩家的尝试为何还在不断打折 有意思的是,表面上的提高,未必换来尝试上的提高。身边不少玩家兄弟最近几年反而更爱经典,宁愿回去玩那些粗糙但纯粹、缺乏特效但极有灵魂的老游戏。 难题并不难领会——当全部游戏都在卷画质,卷“电影感”,甚至请明星、做番剧联动的时候,不少核心玩家会觉得被割裂了。故事像是被拍成了预告片,人物不够立体,全球观虽然大气可依旧套路,情感被一波又一波充值活动主题消耗掉了。毛球(我身边的游戏死忠党)就常吐槽:“越新越大,越玩越空。” 其实数据也能作证。根据2024年某头部调研平台的报告,国内移动游戏市场的月均活跃用户数增速已经放缓,而头部几家老IP的用户时长反而在上涨。这不只是审美疲劳那么简单,更像是一种对“啥子才算游戏本质”的集体追问。 让人惊艳的国风创意,为何总难以成为主流? 要说没有变化,那肯定是误解。以《下一站江湖》《太吾绘卷》《了不起的修仙模拟器》为代表的独立游戏,用最有限的预算做出了真正有味道的内容。这些作品把沙盒、策略、Roguelike和中式仙侠、古风美学合体,让不少老玩家眼前一亮。 但奇怪的是,这些作品总是“叫好不叫座”,难进主流视野。行业里的兄弟私下打趣:“原创太冒险,玩家也怕踩雷。”在流量和稳妥的夹缝里,真正愿意长期打磨游戏性和叙事的团队依然寥寥。 其实这里面牵扯的物品太多了。大厂有压力,小团队没资源。创造带来风险,市场希望快速变现。即便冒出几款让人耳目一新的作品,也难以比肩那种日入千万的商业化巨制。于是国风创意像一缕清风悄然路过,能留下点回响,已属难得。 玩家成长了,游戏却在原地打转 当年大家守在PC前等《仙剑奇侠传》《剑网3》开始的那份热血,和如今拿着手机、被无数推送包围时的淡漠,正好拼成了国内游戏这十年的缩影。玩家成长了,品位变了,期待值更高了,游戏却依旧习性性地原地打转。 大家越来越关注尝试本身,越来越警惕花哨的外壳和营销套路,也越来越清楚啥子才是自己玩下去的理由。也正由于如此,“国内游戏越来越好”变成了一句看似肯定、实则充满反差的感叹。大家眼见着技术提高如此神速,却依旧不敢把全部期待交付出去。 其实,玩家的怀疑和纠结,不全是苛刻。大家的需求变复杂了,也希望能在国内游戏里看到更自在、更有温度、更长情的表达,而不仅仅是满屏的充值、签到和排行榜。游戏的“好”,不仅是画面和数据,更是那种能让人忘记时刻、会心一笑、甚至想要和兄弟真心安利的温柔尝试。 在期待和不安之间,国内游戏的路还很长 写到这里,楚辞还是想说:我对国内游戏依然充满期待,哪怕这种期待里夹杂着不安和谨慎。国内游戏越来越好,这是事实,但“好”的定义需要和玩家一起成长,而不是单给度的自我感激。 希望下壹个被刷屏的国游,不只是“看起来最牛”,更是真正能让玩家自发留下、沉浸其中、愿意为之买单的存在。如果有一天,国内游戏不再一个被高高举起却反复质疑的词,而是无数玩家说出的真心答案——那才是真的越来越好。 也许,这一刻正悄悄靠近。你呢,会继续期待下去吗?
